叁玖男装时尚网

主页 > 品牌 > >接连闭店西方快时尚品牌失宠

接连闭店西方快时尚品牌失宠

时间:2023-11-17浏览次数:

  【环球时报记者 丁亚智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卓然】瑞典快时尚品牌H&M日前宣布,因租赁合同到期,H&M位于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旗舰店将于6月11日关闭。该店是一家H&M 在中国开设的最大门店。 此前,H&M关闭了其在内地市场的首家门店——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旗舰店。 近年来,欧美快时尚品牌关店风潮从美国快时尚品牌GAP、Forever 21蔓延至H&M、西班牙时尚巨头ZARA。 曾经占据城市繁华商场最显眼店铺的快时尚品牌,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面临着“失宠”的境地。

   男性外用延时喷剂品牌_男性时尚品牌_男性外用延时喷剂品牌,价格/

  已经有下降迹象

   5月30日,记者来到H&M三里屯太古里旗舰店,发现门口空无一人,门口已经放置了一张关店告示牌,上面写着:“告别,是为了更好的重逢。我们看期待再次见到你。” 该店员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关店的原因是“合同到期”,不清楚未来是否会开新址开一家同等规模的店面。

   H&M在一份声明中表示:“中国市场一直是H&M最重要的市场之一,随着零售行业的不断数字化转型和顾客购物习惯的改变,我们将不断优化门店组合,使其成为最适合每个市场。同时,它将进一步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。”

  事实上,H&M 的衰落早有迹象。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,H&M将密集关闭门店。 其财报显示,截至2021年底,H&M已在中国关闭60家门店,占门店总数的12%。

  近年来,除了H&M之外,不少快时尚品牌相继缩减在华业务规模,退出繁华商圈,有的甚至直接将中国业务打包出售。 早在2021年,与ZARA同属Inditex旗下的Bershka、Pull&Bear、Stradivarius就关闭了所有中国线下门店,只留下电商渠道。 去年,ZARA关闭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等城市的多家门店。 在关闭多个城市门店后,GAP于2022年11月宣布将中国业务打包出售。

  业内人士表示,十年前,商业地产开发商在招商时,国际知名时尚品牌是投资的重点,同时也是主力店,可以带动其他品牌入驻。因此,商场不会只和他们签长租低租合同,但有的还会给他们“装修补贴”,非常慷慨。 但随着市场不断变化,消费者对有个性的时尚精品越来越感兴趣,H&M等品牌失去吸引力,合同到期后也难以支付更高的租金。 这成为此类品牌退出繁华商圈的主要原因。

  为什么失去吸引力

  事实上,不仅是中国市场,H&M在多个国家都迎来了关店潮。 法国时尚网报道称,2022年,H&M将关闭全球约427家门店,其中175家位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。 2023年,该品牌还计划关闭200家门店。 在宣布关闭英国四家门店时,H&M当地负责人表示,原因是“消费者行为的改变”。

  武汉消费者高玲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她上学时喜欢买H&M、Bershka等国外快时尚品牌,“因为价格便宜,款式年轻,不一两个赛季后把它们扔掉很伤人。这很适合当时的学生。” 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出现在淘宝等购物平台上,她转向了网购。 “在网上淘了两次本土设计师品牌后,发现质量还不错,设计感强,不容易穿坏。更重要的是,相比千篇一律的款式和‘过季扔’的品质相比快时尚品牌,本土品牌在同价位下款式更多、质量更好。”

  长期以来,传统快时尚品牌的品质和设计一直饱受诟病。 今年刚毕业的甘颖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“质量越来越差,以前能穿两三个赛季,现在一个赛季都穿不下去了。” “ 此外,快时尚品牌过去常常依靠“模仿大牌”的设计来吸引消费者。 但现在,随着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,“模仿大牌”的设计成了“嘲讽点”。

  根据市场监管部门近一年发布的抽查数据、消费者投诉报告以及企业查验等各类公众平台信息,Zara关联公司Zara Commercial (Shanghai) Co., Ltd.及其子公司被抽查多次检查产品质量。 失败的。 ZARA的儿童产品也因“耐湿摩擦色牢度”项目不合格,被海关总署通报。

  记者在企查查上搜索H&M的母公司海恩莫里斯(上海)商贸有限公司,发现该公司有18条行政处罚记录。 原因包括伪劣产品和掺假产品。 2021年,为提高搜索点击率,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,H&M因在官方旗舰店使用虚假、误导性广告用语,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6万余元在天猫。 今年5月,该公司因生产、销售不合格产品,被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罚款31.9万余元,没收违法所得16万余元。

   “新疆棉”事件让H&M等品牌遭到中国消费者抵制。 2021年3月,H&M海外官网发表声明称,H&M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,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/原材料。 这一说法立即引起了网友的愤怒。 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纷纷下架H&M产品。 许多明星宣布与H&M解约。

  本土时尚品牌的崛起

  尽管有评论认为,H&M、ZARA等品牌因对新疆棉花的表态而逐渐失去了中国市场,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产品牌的崛起,但实际上,在“新疆棉花”事件之前,国内UR等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。 2015年,UR提出“快奢时尚”的定位,强调产品的高标准而非快速迭代。 在欧美快时尚品牌“退潮”的前几年,国内快时尚品牌抓住了发展机遇,获得了可观的市场份额。 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“6月18日”期间,UR在天猫女装品类中排名第一。

  广州服装设计师协会会长邓兆平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“过去,这些国外品牌之所以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,是因为它们的设计新颖独特。现在,这种新鲜感正在逐渐褪去,而年轻人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‘国风、国货、国潮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。” 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来,国产品牌正以“年轻人的兴趣”为方向,塑造长期的品牌力。 此外,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,年轻人更青睐低碳环保的品牌。 她说:“把握绿色环保的时代节奏,发展可持续时尚,甚至是功能时尚,是本土快时尚品牌崛起的重要原因。”

  邓兆平还表示,与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相比,国外快时尚品牌可能会感到差距。 但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包容度很高。 当时尚发展到一定程度,无论是品牌还是创业者,都不可能为了赚钱抢占市场而设计生产产品。 “这些品牌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,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消费指南。在中国市场,他们应该向绿色环保和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趋势靠拢,”她说。